敖包相会:通辽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敖包相会:通辽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作者:沈慧莲
题记:“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敖包相会》是一首经典的草原民歌,在描绘美丽草原的同时,也在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在那美丽的地方,“只要哥哥耐心的等待,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呦嗬……”我们草原人民差不多都会唱这首歌,但你是否知道,歌曲中所描述的一对青年男女就是咱通辽人。当年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乌恩如今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而貌美机智的女主人公塔木却已安息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当年的爱情成就了一个经典的、传世的、不朽的草原爱情故事。
听《敖包相会》的主人公——咱通辽人讲歌声背后的故事
《敖包相会》的由来
1951年,21岁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科左后旗参加群众工作队,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当地的一位农村妇女——塔木。当时塔木正在家“坐月子”,突然,一个持枪的逃犯来到了她家问路,塔木没有惊慌,而是与逃犯斗智,经过几番周旋,塔木夺过了逃犯所持的步枪,制服了逃犯。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型,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草原人民的英勇无畏。同年,又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普曲,当时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之后,通福又在原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一首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男主人公讲述当年的爱情故事
2009年8月5日下午,记者在后旗伊胡塔镇见到了塔木的丈夫乌恩老人,由于事先已约好见面采访,乌恩老人早早就在大门口等候着记者的到来。老人高高的个头,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走起路来腰板挺直。进屋后,老人以蒙古族的礼节接待记者,落坐后老人的小儿媳便将炒米、奶豆腐和白糖端了上来。谈到当年与妻子塔木的爱情故事,老人顿时来了精神。
1945年的冬天,两位刚满17岁的年轻人结婚了,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浪漫恋爱,只是一场那个时代再普通不过的“包办婚姻”。乌恩老人说:“那时候别说谈恋爱,连对方长的什么模样我都不知道,结婚当天揭开新娘盖头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她就是我的媳妇。”新娘漂亮吗?面对记者的追问,乌恩老人笑着说,“漂亮,特别漂亮,我相当满意,我们属于先结婚后恋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先恋爱后结婚。”
乌恩老人说,他们在婚后生活得非常幸福,二人感情越来越好。妻子塔木性格开朗、活泼,能歌善舞,乌恩对塔木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二人每年春节才能见上一面。那段分别的日子,乌恩非常想念妻子,“那个年代,国家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个人都被这样的爱国宣传深深地感染着。当年妻子抓坏人时,刚好生完老儿子坐月子。”乌恩老人的眼睛里充满了对妻子塔木的深深怀念,同时老人对妻子当年的勇敢表示了无比的敬佩。
乌恩和塔木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后旗甘旗卡镇,如今已从后旗畜牧站退休;二儿子曾在内蒙古儿童出版社工作,后因娶了加拿大妻子而定居加拿大,2008年6月份去世;小儿子在后旗伊胡塔镇,由于15岁那年得了重病导致耳聋。
乌恩1951年参加工作,文革以前曾任后旗计委办公室主任、计委主任等职务,1976-1980
年期间任后旗伊胡塔镇党委书记,1981年-1988年任后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1988年年
底退休,居住在后旗甘旗卡镇。由于年岁已高,今年被老儿子接到了伊胡塔与自己一起生活。妻子塔木于1994年去世,享年66岁。妻子离去已经15年,乌恩老人每每想起妻子所受病痛的折磨时,仍感到揪心和惋惜。
女主人公勇斗逃犯
1951年6月,犯人棍都、天湖、孟日白音在押于库伦看守所。一次,三个人正在看守所不远处劳动,劳动结束后,负责看管他们的王班长骑着马带领三人回看守所,途中,王班长的马蹬子突然断了,于是棍都走过来说:“我帮班长看看。”趁王班长不注意,棍都将王班长的枪夺了过去,并当场杀害了王班长。之后,三人迅速潜逃。
棍都先是逃到后旗伊胡塔伊和宝力高大队一亲属家吃住,后又到甘旗卡镇其舅舅家躲藏。期间,库伦公安部门已经联合后旗公安部门全面抓捕棍都等三名逃犯。当公安人员侦查到甘旗卡镇其舅舅家时,逃犯棍都恰巧躲藏在房子后面储存粮食的柳条筐里,躲过了公安人员的抓捕。知道形势严峻后,棍都再次赶往后旗伊胡塔镇投奔另一亲属。因为一时找不到其亲属家,棍都走到了塔木家的后窗户处,并上前敲打窗户问路。此时,塔木正在坐月子,当其看到有陌生人问路后,便警觉起来,并发现问路人头发很长,且用旧毯子包裹着的步枪已露出枪头。塔木镇静了片刻,便告诉棍都进屋来,可是狡猾的棍都走到门口后并不进来,在得不到塔木的答复后便要转身离开,棍都躲躲闪闪的表现更让塔木断定此人绝非普通问路之人。机智勇敢的塔木心想决不能让这个可疑的人逃脱,于是快步上前用力夺过逃犯棍都的步枪并与其撕打起来,同时大喊:“快来人啊,抓坏蛋!”本来心虚的棍都感到事情不妙后便仓皇逃去,听到喊声的周边群众立即向棍都逃离的方向追去。而身体本就虚弱的塔木因与棍都撕打的时候流了大量的鲜血,留下了癫痫病的后遗症。两天后,公安人员在奈曼旗抓获了逃犯棍都(后逃犯棍都被执行枪决)。
塔木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获得了内蒙公安厅授予的“除奸英雄模范”称号,记一等功。之后,塔木连续几届参加后旗人代会、哲理木盟(现通辽市)人代会、内蒙古自治区人代会。1957年在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见到了毛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文革开始期间,塔木遭受到严刑拷打后癫痫病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导致全残。由于病情原因,所任工作也停了下来。当时的塔木刚满35岁。后来的日子里,由于经常发病,丈夫乌恩一直守在妻子身边,在乌恩细心的关照之下,塔木坚强地活了下来。
草原上年轻人的“敖包相会”
在内蒙古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山顶或丘陵上有一处处用石块垒起的形似烽火的石堆,有的大石堆周围还围有一些小石堆,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为“石堆”。敖包是牧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也是牧人行路的标志。人们外出远行,路经敖包时,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后才上马前行。
如果没有《敖包相会》这首草原经典歌曲,敖包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爱情沾上边,因为在此之前,蒙古人来到敖包前,主要是“祭敖包”。如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情歌《敖包相会》,使蒙古族“祭敖包”这一民俗顺利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现在,在草原上,每当夏季的傍晚,一些年轻的情侣会经常去那里,双双坐在敖包附近,相互敞开心扉,倾诉着情和爱,让敖包为其作证,保佑有情人终成眷属。
来源:扎鲁一特旗